• <menu id="ysu2s"><strong id="ysu2s"></strong></menu>
  • <input id="ysu2s"></input>
  • <menu id="ysu2s"></menu>
  • 教育資訊

    雙減落地,國內的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紛紛轉向職業教育賽道,中國職業教育市場紅海大戰即將揭開序幕,職教龍頭中公教育瞬間強敵環伺。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種論調說,中國的職業教育應該向德國學習,看到這里,筆者想從教育體系、思想意識、學生群體等多個角度與大家聊聊,德國職業教育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01 靈活教育體系,構筑強大職業發展路徑

    說到德國的職業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教育體系。普魯士王國是最早設立國民教育體系的王國。

    目前的中小學教育體系,或業內人稱之為K12的教育體系最早是18世紀的普魯士率先實施,發展到今天,德國的教育體系也發生了很多的轉變。

    1000 (2).png

    與國內的九年義務教育不同的是,德國大部分州的小學是4年(也有的是6年)。在第四年,學校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向家長給出建議,到底是繼續上中學、考大學的傳統上學,還是選擇“其他”。

    當然針對這一點,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支持者認為,學生從五年級開始分流,進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反對者則認為,學生從小就被劃成不同層次,會感到被差別對待,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落差。

    德國的教育路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小學畢業之后,德國學生可以選擇就讀文理中學(Gymnasium)考大學或其他;也可以走職業發展的道路,就讀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于國內的中專);實力差一點的可以就讀職業預校(Hauptschule),還有專門的特殊學校為有身體缺陷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還有一種學校叫做綜合性中學(Gesamtschulen)包含了以上三種類型的中學。

    不同的學校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也會引導學生走向不同的學習路徑。

    這里就要先說說德國高校的類型和特點,德國主流高校是“綜合性大學(Universit t ,簡稱Uni)”與“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簡稱FH,此類學校類似于國內的理工科技大學)”,綜合性大學(Uni)偏重于“理論研究”,專業設置比較全面,可以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

    應用技術大學(FH)則側重于“實踐應用”,以職業技能為導向,只能讀到碩士,專業設置方面不如綜合性大學多,偏重于技術應用,一般沒有博士學位,但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申請綜合性大學(Uni)的博士課程,繼續學習。

    文理中學(Gymnasium)的學生基本就是讀完4年初級階段(初中),讀3年高級階段(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自由選修課程,最后參加德國高中會考(Abitur),獲得高中文憑,申請進入“綜合性大學” (Uni)或應用技術大學(FH)學習。

    但近年來有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文理中學的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或則接受職業教育,還有就是這類學生也開始針對新型職業或熱門工作需求的重點科目進行學習,從而縮短在校時間,及早進入社會工作。文理中學高階也會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供有關職業的重點科目,如科技高中,經濟高中,高級?茖W校等等。

    1000 (3).jpg

    實科中學(Realschule)一般是4年,之后可以進入職業學校學習2-3年,也可以進入文理中學的高級階段學習,一般進入高等教育之前學習時長為12-13年,與文理中學一樣,畢業后可獲得中級文憑。想繼續深造可以選擇應用技術大學(FH)。此類中學是效仿普魯士的中學而建立,學生大部分來自德國中產階級家庭,教學成果顯著,是德國專業技術人員輸出的主要陣地之一。

    實科中學的成功離不開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型成為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二是學生由此畢業可獲得“中級文憑”,并具有多向發展的可能,既有著較高的職業發展路徑(成為專業的技術人才);還可以繼續深造進入應用技術大學(FH)。

    1000 (4).jpg

    職業預校(Hauptschule)其前身是國民學校進階(Volksschuleoberstufe),1964年改為此名。此類學校類似于國內的中專、職高學校,以職業教育為主,學生絕大部分成績較差,社會背景弱勢,亦或者德語為非母語者,所以整體生源不佳,此類學校在德國鄉村較多。

    1000 (3).png

    有鑒于此德國個別州的教育委員會通過決議,開放了職業預校與實科中學的轉學制度,從而改變職業預校學生受教育的處境。

    從以上的德國教育系統中,我們不難發現,德國學生進入某種類型的中學之后,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一路走到黑,學生中途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選擇,有著很強的靈活性,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02 德國職業教育為什么成功?

    德國職業教育為什么會源源不斷地輸出技術型人才,并成為典范。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一種務實精神,用當下流行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埋頭苦干,不斷鉆研創新,這也使得德國在二戰被炸成廢墟之后,用了短短不到二十年的功夫就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其中職業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000 (5).jpg

    筆者將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歸納為以下幾個要素:

    第一,師資隊伍強大。德國的職業學校遍布全國,有的職校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傳承,校齡甚至遠超國內的“清北”。

    拿破侖戰爭之后,德國引入了教師資格認證,大大提升了德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發展到今天更是訓練有素:一方面德國的教師篩選十分嚴格,一方面有著豐富的工作或實習經驗,從而具有很強的復合型教學經驗。

    這些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實踐基礎。所以從事此類教育的師資,都是集理論、技能、師范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第二,國家和企業強強聯合。德國作為世界工業大國,旗下工業體系發達而完備,尤其是汽車、機械、化工、電子等諸多領域世界領先,這也為技術型人才創造了巨大的就業市場。

    1000 (6).jpg

    起碼不會因為職場競爭而出現所謂的“內卷”,現實是即使到現在德國專業技術型人才依然缺口巨大,供不應求。前兩年在國際婦女節上,德國教育部長還呼吁女性加入到科研技術領域的崗位中來。

    此外,德國政府在職業培訓方面投入約200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500億元),其中德國企業貢獻了大約85%的費用?偟膩碚f,政府扶持,企業支持,職業教育自然大有可為。

    第三,社會重視技術型人才。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德國民眾、政府以及企業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投入。從德國的教育體系中,我們也會發現德國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的靈活性和多樣化。

    其中德國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拿實科中學的學生來說,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家庭條件優渥的中產階級家庭,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這也可以看出德國家庭對職業教育的態度是開放、支持和認可,反觀國內就不容樂觀了,下面我會講到。

    第四,職業教育的典范——雙軌制。“雙軌制”在國內也稱“雙元制”,其教育的本質是校企合作,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天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三天時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我國職業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引入此概念,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普遍的共識。

    1000 (7).jpg

    在具體培訓方面,學生與企業的師傅是“師徒關系”(當然與國內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性質不一樣),企業里的老師既是員工,也是老師,既享受著豐厚的經濟補貼,也承擔著教授學生的義務,這也真正達到了“校企聯培”的目的。

    在這方面,德國職業教育做得比較好的是,學生作為一個自由的主體個人,接受企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從而開發個人潛能,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反觀國內,就變味了,有不少職業學校打著校企培訓的幌子,行拉人頭招流水線工人之實。

    以上說明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國家、學校、民眾、企業和學生群體多方的努力,缺少一方都可能使得職業教育變味兒。

    03 轉變思想意識,職業教育才能崛起

    針對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之處,我們又有哪些需要改進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000 (4).png

    第一,思想觀念需要改變。目前國內普遍的社會思想是“學而優則仕”,考好高中,讀好大學,找好工作。

    當然這與千百年來的遺毒不無關系,古有“士、農、工、商”的階級排位,工匠排在農民后面。當然這與中國農業經濟有關。

    但即便發展到當今社會,依然對工匠(或技術型工人)依然存在著某種偏見,“工字不出頭”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以在大部分家長的心里,上高中、考大學才是王道,985、211才是終極理想。至于職業教育,只有當孩子學習不好,升學無路才會選擇,這也大大提高了選擇的時間成本。

    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選擇不是與時俱進,而是隨需應變。

    就前些年大火的高校專業來說,上個世紀末,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更是被稱為“世界工廠”。于是國內高校的機械制造等專業一度成為熱門專業,年年擴招,年年缺人。

    為何?

    因為大部分畢業生畢業之后學非所用,學校里學的知識與真正的工作實踐脫鉤,于是要么進入工廠淪為流水線工人,要么畢業之后轉行了。

    于是就會出現不少人大學畢業之后才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重新接受職業再教育,這不僅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而且金錢成本也非?捎^。

    當下國內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教育成果往往與職業需求相悖,即學的知識與職場需求脫鉤。當然教育部門或許也意識到這一點,最近幾年在職業學校推進“1+X,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第二,社會需要對職業教育更多的尊重和認可。不光是家長對職業教育有著某種偏見,當下社會環境也是如此,大家不會認為上職高或高職會比985、211或本科香,但是務實的德國人會這么認為,一方面社會條件允許,一方面職業教育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職業技能。

    還有國內企業在職業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差強人意,很多大型知名企業招聘的技術崗位絕大部分面向的是高校畢業生,甚至非985、211不用。

    例如去年河南某卷煙廠自稱,流水線工人都是畢博士業,國內這種“殺雞用牛刀”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并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所以針對技術型人才不僅要給予更多的社會認可和尊重,還要給予優厚的福利報酬。

    第三,需要更加強大的師資團隊。社會如果對職業教育有了更多的認可,那么職校也會更好地吸納優秀的人才進入該領域,尤其是那些有著強大的理論背景,還曾在一線有著豐富經驗的復合型的人才。

    1000 (8).jpg

    第四,國內高校需要貢獻更多力量。參照德國的教育體系,當下國內的教育體系還是不夠靈活,職業學校學生的上升路徑相對較少。反觀德國職校畢業生工作幾年獲得職稱之后,可以自由申請德國,而且是免試入學。就好比國內清華大學招收職高畢業生一樣,很不現實。所以國內高校在職業教育上的貢獻是遠遠不夠的。

    第五,雙元制需要學校、企業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內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弊病,不少是有名無實,這需要政府監管的同時,還要厘清學校、企業、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

    1000 (5).png

    很多時候,所謂企業實踐變成了變相的雇傭關系,企業以實踐之名,行勞動剝削之實,同時企業向學校輸送利益,以此來找廉價勞動力,學校一方面收取學生的學費和在企業的勞動費(部分或者全部),一方面收取企業孝敬的錢,著實可惡,需要國家政府部門予以嚴厲打擊!

    在師徒制方面,國內的師徒制摻雜太多情感因素,應該在制度上予以防范,企業里的培訓者或者說老師,不僅有義務給予學生實踐指導,還應該享受工資津貼,這也是企業的責任所在,而不應該讓企業里的師傅將學生變成剝削和壓榨的對象。

    所以當下國內職業教育的雙軌制,應該徹底解決學校、企業、學生三者的責任與義務,實現三方的共同發展和促進,和諧共生。

    第五,職業教育需要規范和監督。這兩年,國家對職業教育也寄予了厚望,政策上也給予了很大鼓勵和扶持,但隨著K12教育市場的轉冷,職業教育賽道變熱,巨頭們紛紛涌入這一賽道,競爭加劇,難免會出現問題。

    就像上面早已存在的問題,政府層面需要給予關注和監管,在資質審查和市場監管方面也將加大投入,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第六,職業教育應更加多元化。國內無論是中等職業院校,還是高等職業院校,雖然在專業設置上比較齊全,但是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水準高低不一,一方面,不少學校受限于資金的限制,投入不夠;一方面,院校師資以及軟硬件設施還有待提高。

    調整培養策略,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如果國內職業學校能達到比肩一流高校的實力,中國職業教育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當下國內的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但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最終的成功,需要社會與大眾的認可,政府與企業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就業環境等為職業教育的騰飛創造條件。


    新聞資訊
    更多

    城市选择

    澳門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臺灣省:
    江西省:
    青海省:
    甘肅省:
    陜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云南省:
    海南省:
    廣東省:
    福建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蘇省:
    山東省:
    河北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重慶:
    天津:
    上海:
    北京:
    客服中心
    在線-微信客服掃一掃不用添加好友,你好:歡迎了解
    技术支持: 淘福 | 管理登录
    seo seo